目的地搜索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天津市教师队伍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20-09-16 15:21  

天津市教师队伍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根据《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教师队伍建设成绩和当前形势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教师学历普遍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引进和培养了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涌现了一批名师名校长和创新拔尖人才。

全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9653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10455人,占全体专任教师总数的53.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28人,占全体专任教师总数的47.5%。本市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8人,国家千人计划”84人,万人计划32人,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0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4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9人,天津市千人计划346人,天津市特支计划”3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91人,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选217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63人,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134人。

全市中小学校现有教职工122323人,专任教师98143人。其中:幼儿园教师14833人,小学教师40202人,初中教师26345人,高中教师16162人,特殊教育教师601人。幼儿园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5.9%;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5.7%;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4.7%;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14.7%,特殊教育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4.4%,我市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学历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在积极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的同时,我市围绕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陆续启动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中小学优秀教学校长培养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训工程千名农村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五项市级重点项目,高质量开展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中小学教师、校长,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但是,面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一些弱项和问题:各级各类教育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各类人才项目体系尚待优化,覆盖面有待扩大;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城乡、学校和学科之间的教师资源配置,仍然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教师队伍管理及制度创新还需不断加强。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国家和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是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切实把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总体思路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国家本市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优化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建设和造就一支整体实力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我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德才并重,师德为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教师确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推进依法从教,规范教育行为,引导教师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专业导向,整体提升。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分层次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实现教师整体素质不断优化、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与时俱进,优化结构。着眼发展、立足长远,继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努力破解城乡、校际及学科之间教师队伍结构性不均衡的难题,使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相适应,与本市城市功能的新定位相匹配。创新培养策略,提高培训实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科学管理,制度创新。深入调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以改革增强动力,以创新激发活力,深入探索教师队伍建设各个要素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激励措施,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落实领导责任,使部门、区、学校形成有效配合的工作合力。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发展目标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自觉遵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关爱学生、严谨治学、学术诚信、勇于创新的优良教风;提高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形成学生敬佩、家长信赖、社会称赞的教师群体。

2主要任务

——探索和创新师德培养方式。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实施教师道德形象建设工程,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岗位责任、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将师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加强新教师岗前师德培训,严把入口关,组织开展入职宣誓仪式,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重点培养表彰一批为人师表、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

——健全和完善师德评价与问责机制。把依法从教和师德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内容;按照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健全学术不端查处惩治机制,严肃处理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规范用语及规范行为,建立榜样引领、底线控制、社会监督、过失问责的长效管理机制。

——营造和优化师德建设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塑造教师道德的时代形象;组建市、区、校多级师德宣讲团,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明确其在学术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责;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尊师重教的全新氛围。

(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发展目标

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显著提升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上新台阶。其中: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0%;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8%,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75%;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8%;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20%,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的比例达到80%新增幼儿园教师要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新增小学、初中、特殊教育教师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新增高中教师要基本达到研究生学历。保持我市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学历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建成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培训支持服务体系。打造梯次合理、国内领先、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结构合理、资源优化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队伍,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高水平均衡化发展。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深化基础教育人事改革,确保教师队伍充满活力。

2.主要任务

1)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与行动培训项目

实施第四期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着力强化学员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员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并形成一批教育教学成果。实施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项目,从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中选拔优秀学员,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着力提高学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影响力,助推他们成长为具有一定水平和特色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

2)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

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以选拔、培养、使用、考核为主体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实行市、区、校分层培养、分级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探索和创新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引导骨干教师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成果。以实施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为引领,以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为重点,围绕高效教学,坚持问题导向,服务一线改革,进行团队攻坚,培养一大批能够在学科一线教学,发挥示范作用,推进优质轻负的教学骨干。

3)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跟进计划

构建市、区、校三级培训机构分工合理,相互开放的培训体系。每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96学时的多途径、多形式、分学科、分学段的全员培训。加大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整合力度,建立教师自主选学制度,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信息化支持服务平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大培训者培训力度,提升市、区、校三级专兼职培训者、管理者专业能力。创新教师入职培养机制,研制出台新入职教师培训合格标准,探索推行新任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书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双证上岗制度。

4)实施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

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不少于480学时的培训。探索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型培训方式,破解乡村优质培训资源不足和工学矛盾的难题,运用师徒结对、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多种方式,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加大对乡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乡村学科领航教师培养计划,进行系统培养,为乡村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与中心城区学校联动,对乡村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和整体帮扶,带动乡村学校校长的成长与发展,努力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5)实施学前师资素质提升计划

培养一批学前教育领军人才,实施“‘追求卓越幼儿师资培训项目,培训优秀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教研员100名。加大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力度,实施乡村幼儿师资培训项目,培训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100名、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1000名。开展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6)实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实施分级、分类、分岗培训,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校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质需求,开展主题实践研修,全面提升校长的领导能力。实施优秀青年校长助推计划,优选部分优秀青年校长,组建创新团队,进行深化培养,引领他们改革管理建设特色提升水平总结成果,助推新生力量的成长与发展。

7)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全面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在完善学区内部交流制度,推进区域内优质教师、校长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探索县管校聘机制,优化队伍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到2017年,实现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制度化;到2019年,实现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常态化。

8)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以激励教师教书育人为导向,完善教师职务评审条件,向农村地区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调整中小学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职称结构比例。采取多种方式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三)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发展目标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推动高校内涵性开放式可持续发展。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优化各类高端人才项目,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领军人才;以青年教师培养和团队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坚骨干力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点,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校教师岗位聘任、评价考核机制。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实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构筑具有天津特色、集聚能力强、开放程度和整体效用高的教育国际化人才高地。

2020年,达到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优化目标,具有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60%;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左右。引进和培养1000名左右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教师培养和支持体系。

2.主要任务

1)高端人才集聚培养工程

大力实施国家和本市千人计划特支计划项目,加大引进高校学科发展急需的高端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依托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项目,深入推进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实施杰出津门学者计划,加大对海内外杰出人才集聚培养力度;支持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成长,加快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

2)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大历史机遇发展需求,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学校、跨学科合作等多种途径,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培养计划,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按照名师+团队模式,组建和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

3)青年教师成长工程

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做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选派工作;继续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学访进修;依托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青年学者项目,加强青年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探索博士后师资培养模式,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

4)教师队伍国际化工程

加强国际、国内协同,促进高校教师国际化和引进海外教师本土化的双向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实施来华留学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积极培养国际化双语授课师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外籍专家,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提高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5)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探索高校控制人员数额管理,不断推进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聘任制改革;支持高校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对部分紧缺或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以业绩为导向,采取协议薪酬制、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6)完善高校教师分类聘任考核机制

完善教师分类聘任机制,明确各类岗位应承担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责;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考核评价相结合,根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或高校中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

四、加强管理和组织实施

(一)理顺体制  分级管理

市区两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建设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减少交叉避免重复,消除监管空白和责任盲区,保证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各项计划和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深化改革  健全制度

严格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深化聘任制改革。分类制定教师选聘要求,分类实施教师发展培育计划,完善国家级人才选拔推荐制度,做好各层次人才的遴选与培养,建立健全人才目标考核体系,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和分类考评的机制。

(三)加强培训  健全机构

各级培训部门要把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府、高校、教师培训部门、中小学校的分工合作,构建开放兼容、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区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区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区级教师学习研修机构,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服务指导、实践示范等方面的功能。建立教师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教师教育学分管理平台,促进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

(四)经费保障  专项支持

教师队伍建设由市、区主管部门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专项经费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专项管理。中小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10%,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的使用要科学规划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加强审计,增加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完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宏观调控  监督落实

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督导机制。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队伍结构、教育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及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使用等情况的专项督查,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常态化的教育督导活动中,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六)加强研究  谋划发展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鼓励高等院校,市、区培训与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模式研究、途径研究、评价研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打造先进教师文化,从而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为我市教育的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证。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